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四讲

    rdquo;就是拒绝做这种恶行。比如看不起吃喝玩乐、虚度光阴,心里拒绝这么做就叫“轻拒”。其它对于、嗔、痴、杀、盗、淫、欺名盗世、损人利己等等的恶行,有这种不推崇造恶、拒绝加入...那就什么都敢做,会变得比禽兽还不如。   五无贪者,于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著,而为体性。别则对治贪著,通则能作众善,以为业用。   五、无,它的体性是对三有的果以及三有的资具或因,无所染著。所以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321325740.html
  • 佛教与人心

    可胜言!  夫意识心,既能善能恶,为利害之所攸关,自当研究。何者是恶?努力断之;何者是善?立志行之。庶可避其害,而得其利也。人之恶念,不一而足,总而言之,、嗔、痴三毒,以为根本。一切诸恶,无不由此三毒而生。毒之云者,即能为害之义也。如何是?即对世间之事,心生贪爱,略举三种:一、贪财,有了百万,还思千万,百计经营。二、贪色,有了一妻,还思一妾,恣意欢乐。三、名,封了伯爵,还思侯爵,诸般希望,这...

    圆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1353703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佛教所说的‘业’是怎么回事?

    止息就是(raga)、瞋(dosa)、痴(moha)的止息(泰本巴利藏第21册,473页)。这很容易记住,、瞋、痴的止息就是业的终止,那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。假如、瞋、痴不止息,业就不会止息,当、瞋、痴止息,旧业和新业就会止息,没有造作现在的业,也没有造作未来的新业,如此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业就会止息,当一个人止息了、瞋、痴,业便止息了。必须如此解释业,只有这样说明业,才是佛陀的说法。 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010711207.html
  • 六根本烦恼

    一、—是爱、贪恋、贪著。对于五欲过分追求,或不义的窃取,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,悭吝不舍,不肯惠施于人。只为私欲,损害他人,之为害,罪业深重,经云:‘死堕饿鬼,受饥渴报。’   二、嗔—是...智慧闭塞,是非不辨,事理不明,谤无因果,起诸邪见,名为愚痴。因愚痴而妄生贪求,求之不得,则成嗔恚,故愚痴为三毒(、嗔、痴)总根,能造伤天害理之事,死堕畜生中,受人宰割。   四、慢—是我慢贡高,骄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2340123.html
  • 佛学常用术语

    门上六尘的生灭。   5.漏、染(defilements;kilesa):心的、嗔、痴。   6.痴(delusion;moha):心的染污,使之不能清楚地见到无常、苦、空。   7.八正道(...内观智慧。1.身体和物质元素。2.感受: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3.心。4.法──所有心的现象,像思想、情绪、、爱。   12.四圣谛(four noble truths;ariya sacca):佛陀...

    杰克.康菲尔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852465.html
  • 一个懂得忏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

    乃至今生,昨天,在我们忏悔的以前每一个恶的念头,都叫做往昔。在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,如杀生、偷盗、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等,酒食肉。宰杀禽兽。取欢作乐。不孝父母,不敬父母,轻慢圣贤,不信三宝,见佛不礼,闻法不信,逢僧不敬,毁谤善人,破人斋戒,不信因果等。 即贪心、贪著,名、贪利,贪财产,权势等等,是由对事物的喜好,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、占有的心理欲望,追求物欲享受,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4875918.html
  • 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

    的指针。   爱、爱情与爱   《阿毗达摩发智论》卷1等对爱的定义是:对“净妙可意”的人、事物的爱好、喜欢、悦意、追求。汉译佛典中译为“爱”的梵语、巴利语原词,有好几个,含义各有不同。说一切有部佛学将佛经中所说各种不同的爱归纳为两大类:一类属染污之爱,指与无明、烦恼相应,有执着,与占有欲相联系的“爱”,此类爱被归于心所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1760169.html
  • 死亡中阴与再生

    床边悲恸哀哭,引发垂死者的贪著。不论是或嗔,以这种惯有的罪恶心态死去非常危险。  有人是以中性的心态死去。既没有观想善境,也没有生起、嗔心。  这三种心态——善、不善以及中性的——直到微细的死心才会...不论如何,临死时候的心态非常重要。即使是有中等修持的人,在那一刻若是受到干扰,也会产生明显的或嗔。因为我们都有前世不善业所造成的习气,遇到不利的状态,随时会被引发。这些习气也是促成转生为诸如畜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1448485.html
  • 烦恼是菩提

    不良精神因素的总称。世人在其生活中的一切世俗欲求、情绪活动等都是烦恼,、嗔、痴为三大根本烦恼。潜在的、尚未发生实际作用的烦恼,其活动状态难以感知的,称为“随眠”,、嗔、慢(傲慢)、无明(痴)、恶见、...心皈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离财离色,名两足尊。”【《坛经》第23节。】 佛者,觉也。皈依佛,就是要皈依佛之觉性,自心的觉性。人类三大基本烦恼的第一条就是为贪欲,爱。爱五蕴和合之肉体,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2152662.html
  • 佛教的扫除贪瞋痴三毒

    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,它分身、边、邪、取、戒五种,均属不正的知见。见惑容易除,端正了知见,见惑就尽除了。但思惑不容易一下子除掉,思惑为思维世间虚妄之物而起之事惑,有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五惑之分。贪瞋痴就是我执、自我。“希望得到”就是占有欲的发露,也就是我执在作怪,所以必须反省、忏悔拔除我执,才能除掉三毒(贪瞋痴)。   一.   “”是甚么?就是“得”,见利忘义,有占有欲,就是“”。...

    梵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500384776.html